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蔡元培传是什么传记?全书共有多少章?2022-12-20 19:59:59 | 编辑:liyingcui | 来源:上海商报

提起蔡元培简介大家在熟悉不过了,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那你知道蔡元培简介吗?快和小编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蔡元培简介

蔡元培简介如下: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1、个人简介:蔡元培,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阿培,并曾化名蔡振、周子余,汉族,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今浙江绍兴)人,原籍浙江诸暨。

2、学术理论:蔡元培认为教育是国家兴旺之根本,是国家富强之根基。教育思想灵活,兼容并包,不因学术争议而排斥,广泛吸收各家所长。

3、感情生活:蔡元培一生经历了3次婚姻,这3次婚姻印证了蔡元培一生思想的变革,也印证了中国近代史的变迁。

扩展资料:

1、蔡元培堪称“学界泰斗、人世楷模”。他试图通过贫儿院的试验和推广,逐步以学前儿童公共教育替代当时的家庭教育,最终实现学前儿童公育的理想。

2、蒋介石在日记中评价蔡元培:“惟其在教育上与本党主义之功罪而言,以吾所见者,但有罪过而已,尤其是教育受其乡愿式之影响为更恶劣也。”

3、蔡元培逝世后,灵柩暂厝于香港东华义庄殡舍,同年安葬于香港仔华人永远坟场。墓右侧立黑色大理石墓碑一通,上书“蔡孑民先生之墓。”

4、蔡元培墓位于香港仔华人永远坟场,是中国民主革命家、教育家蔡元培的墓地。这是个三面环山、一面临海的墓园。

蔡元培简介?

蔡元培(1868年1月11日—1940年3月5日),字鹤卿、仲申、民友、孑民,乳名阿培,曾化名蔡振、周子余,汉族,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今浙江绍兴)人,原籍浙江诸暨。教育家、革命家、政治家。民主进步人士,国民党中央执委、国民政府委员兼监察院院长。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1]1916年至1940年,先后任北京大学校长兼中法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长。其间,参与发起“护国救党运动”;主持制定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第一个法令——《大学令》;倡议创建国立中央博物院。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蔡元培的简介

蔡元培(1868年1月11日-1940年3月5日),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阿培,并曾化名蔡振、周子余,汉族,浙江绍兴山阴县(今绍兴县)人,原籍浙江诸暨。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1920年至1930年,蔡元培同时兼任中法大学校长。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急需蔡元培传简介!!!

蔡元培传》是国内第一部有关蔡元培的传记。全书共分十五章,对蔡元培一生的主要行状作了深入的研究。第一章,家世和教养,介绍蔡元培的先祖,双亲和家庭背景。第二章,在科举道路上,记述蔡元培从六岁至十六岁科举中式的情况,介绍了他的受学经过,以及少年时代对蔡元培的思想和学问产生过影响的人和事,同时对他一生学问的特点从渊源上作了分析,如蔡元培以“以学人而兼通人”著称。作者指出,这与蔡元培20岁时受聘于同乡徐树兰家校书四年,得以博览群书有关。“他一生旧学基础,奠基于少年与青年时代”。第三章,思想一变,介绍蔡元培于甲午(1894年)春人京应散馆试之后,供职翰林院,留京四年的情况。尽管蔡元培的学问渐趋广泛,不全同于一般科举出身的人,毕竟离不开旧学的老路子。这时,在国势日危的形势影响下,他关心时局,留心西学,思想为之一变。但蔡元培思想上虽然倾向维新,对维新党人采取的做法却并不赞成,认为改革政治必先培养人才,教育则是培养人才的根本途径,他开始走向了办教育之路。第四章,委身教育,记述蔡元培离开翰林院回故乡绍兴,先后在绍兴、嵊县、诸暨、杭州、上海等地从事教育的经历,对他教育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改革思想作了分析。第五章,昌言革命。这是蔡元培一生重要的关节。本章记述蔡元培担任中国教育会会长和爱国学社总理期间的革命活动,对“苏报案”涉及的有关人物章太炎、吴稚晖、俞明震父子作了广泛的论列和考辩。对蔡元培从翰林走向革命的时代背景作了分析。第六章,同盟会前后,叙述了1905年蔡元培加入同盟会前后的政治活动。第七章,四年老学生,介绍蔡元培欧洲四年留学生涯。第八章,民国教育总长与壬子迎袁。第九章,去官求学由德而法。第十章,兼容并包,孕育新北大。蔡元培1917年1月担任北大校长,其间数次辞职,直至1927年,才最终离开北大,前后十年,他以兼容并包的办学思想将一个旧北大改造成思想自由崇尚民主和科学的新北大,集中了当时中国一流的教授、学者,为现代中国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文化名人。新北大是蔡元培教育思想实践的产物。本章四万余字,是全书分量最重的一章,对蔡元培孕育新北大的艰难历程作了较为详尽的叙述。其中对蔡元培兼容并蓄教育思想和对学生运动的态度分析,发明尤多。第十一章,“君子难罔以非其道”,叙述1920年10月蔡元培赴欧考察教育及学术研究机关的情况。第十二章,“于我多恕词”,以史学家的正直和求实精神,记述了蔡元培在1927年4月国民党右派的“清党”运动中的表现和态度,指出蔡元培是赞成“清党”政策的,虽然他不主张狂捕滥杀,但当时思想未出“清共”樊篱,爱蔡元培者常为尊贤亲者讳,其实蔡元培本人也不同意这种态度。第十三章,科学事业培育者,叙述蔡元培创办中央研究院的过程,教育和科学研究是蔡元培一生的两大事业,在创建中央研究院中,蔡元培仍然贯穿着兼容并包的思想,指出他对东西方学术的认识具有深远的影响。第十四章,行在民主自由。“从排满到抗日战争,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从五四到人权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这是周恩来挽蔡元培联,是对蔡元培一生言行的历史总结,可谓确论。本章叙述了蔡元培参加中国民权同盟的活动。指出蔡元培把自己放在国民党政权的对立面,并非偶然,是他一生追求民主自由的必然选择。第十五章,寂寞晚年,叙述了蔡元培去世前数年的情景。全书取材宏富,考辨精审,在史料的取舍、论点的确立上都取得了不少突破。第五章“苏报案”中关于“吴稚晖告密”一说,由于章太炎的说法,几乎成为铁案,秋瑾之死,胡道南告密说也颇流行,本书广征博引,使得这些史实真相大白,这是对历史人物负责的态度。为尊贤亲者讳是传记中的通病,本书则无此疵,对蔡元培在“清党”运动中的态度,人们曾三缄其口,经作者实笔写明以后,历史人物思想探索过程中的复杂性得以凸出。有了这一环,蔡元培参加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在他思想发展史上的意义才能得到清晰的说明。本书在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1978-1984年)评选中,获得优秀著作奖。

关键词 蔡元培简介

上一篇:沈阳疫情全轨迹曝光 涉及到了哪些地区? 环球播资讯 最后一页下一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