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胡适原名是什么?胡适的生平简介-世界快播报2022-12-21 19:05:33 | 编辑:liyingcui | 来源:上海商报

哈喽小伙伴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或多或少的都会接触到胡适的生平简介方面的一些说法,有的小伙伴还不是很了解,今天就给大家详细的介绍一下关于胡适的生平简介的相关内容。

胡适的生平简介

胡适(1891—1962),汉族,徽州绩溪人。原名嗣穈,昵称穈儿,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


【资料图】

因提倡文学改良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胡适是第一位提倡白话文、新诗的学者,致力于推翻二千多年的文言文,与陈独秀同为五四运动的轴心人物,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1919年被选为“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委员,同年接办《每周评论》。1922年创办《努力周报》,1924年创办《现代评论》,1932年创办《独立评论》。1945年3月任中国出席联合国大会代表。1949年1月,被聘为总统府资政。

1952年返台,1957年始任中央研究院长。1962年在台北病逝。

求胡适的生平简介

胡适(1891~1962),原名胡洪(马辛)、嗣糜、字希疆,后改名适,字适之,安徽绩溪人。现代学者,历史学、文学家,哲学家。以倡导“五四”文学革命著闻于世。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校长、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等。■其人传略像册生平年表■著述著作及版本推介《中国哲学史大纲》《白话文学史》《尝试集》《尝试后集》《说儒》《治学方法》《胡适文存》(四集)《胡适文集》《胡适日记》《胡适书信集》

胡适的生平事迹

1917年,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同年,通过哲学博士学位的最后考试,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参加编辑《新青年》,回安徽绩溪与江冬秀结婚。

1919年,接办《每周评论》,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主张改良主义,挑起问题与主义论战。

1920年,离开《新青年》,在南京大学暑期学校讲学。

1921年,作《杜威先生与中国》。

1922年,任北京大学教务长兼代理文科学长,创办《努力周报》。在其第二期(1922年5月14日)与蔡元培、李大钊、陶行知、梁漱溟等联名发表《我们的政治主张》。

1924年,和陈西滢、王世杰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在1925年2月份,参加北京善后会议后并参与起草部分会议文件。

1926年,胡适和他的师父郭秉文等人在美国发起成立华美协进社。游历英国、法国、美国、日本诸国。

1927年,胡适正式取得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然后与徐志摩等组织成立新月书店,在上海蒋介石与宋美龄婚礼上结识蒋介石。

1928年,创办《新月》月刊,并任中国公学校长。

1959年兼任台湾长期科学发展委员会主席。

1960,雷振与台湾和香港的非党成员联合,反对蒋中正再次当选为违反台湾宪法的总统。胡适就是其中之一。之后,胡适没有参加雷震的入党筹备工作,而是鼓励了很多人。同年9月,雷震因“共同间谍”案被捕,历史上称雷震事件。

总的来说,蒋忠是想阻止雷震组建一个新的政党。胡适当时还是中央研究院院长,他没有参与到雷震的营救中,但没有成功。胡适留下了一本三千字的日记来解释整个故事。

1961年2月,胡适出席了台湾大学校长钱思亮主持的宴会。当他到达时,他感到不舒服。他被送到医院,脉搏跳了135下,痰里有血。医生诊断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医院住院2个月,然后回家自理,但身体已逐渐虚弱。11月病情恶化,到台湾大学医学院休养。

1962年1月,胡适从泰达医院出院。2月24日,胡适在中央研究院的招待会上死于台湾省台北市南岗区心脏病发作。

1917年1月,胡适发表了对新青年文学改革的看法,陈独秀提出了“文学革命”的旗帜,使他们成为文学革命的领袖。在崇尚白话文、反对文言文的文学革命中,胡适是对外开放的先行者,做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中国文化大革命之父”。胡适发起的文学革命包括诗歌、戏剧和小说。

扩展资料;

胡适一生在政治上追求民主、法治、自由、人权等普世价值。他反对暴力革命,坚持渐进式改革。他在五四运动中提倡“德先生”(民主),晚年在台湾领导“自由中国”。

他的自由主义朋友(丁文江、蒋廷夫、吴景超等)在20世纪30年代的独立审查时期都动摇了,认为“专制”是“立国”的有效方式,民主要在“立国”成功后才能建立。

胡适在辩论中拒绝让步,认为只有民主才能建立一个稳定的现代国家。“专制主义”——甚至是“开明的专制主义”——最终必将导致一个不受监督、不受制裁的强大政府。

胡适的贡献是“创造了近代中国的舆论”,他对舆论空间的探索也是他政治理想的实践。他充分倡导言论自由、思想自由和新闻自由,以赢得人民批评执政党和政府的合法权利。

胡适的生平?

胡适(1891一1962),原名胡洪〔马辛〕,字适之,安徽绩溪人。为白话文和五四文化的倡导者。1910年留学美国,入康乃尔大学,后转入哥伦比亚大学,从学于杜威,深受其实验主义哲学的影响。1917年初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1917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参加编辑《新青年》,并发表论文《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出版新诗集《尝试集》,成为新文化运动中很有影响的人物。1919年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主张改良主义。1920年离开《新青年》,后创办《努力周报》。l923年与徐志摩等组织新月社。1924年与陈西滢、王世杰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1932年与蒋廷〔fu2〕、丁文江创办《独立评论》。1938年任国民政府驻美国大使。194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48年离开北平,后转赴美国。1958年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胡适一生在哲学、文学、史学、古典文学考证诸方面都有成就,并有一定的代表性。著有《五十年来之中国文学》、《胡适文存》、《白话文学史》、《中国章回小说考证》等。胡适一生的学术活动主要在史学、文学和哲学几个方面,主要著作有《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尝试集》、《白话文学史》(上)和《胡适文存》(四集)等。他在学术上影响最大的是提倡“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治学方法。晚年潜心于《水经注》的考证,但未及写出定稿。1962年在台北病逝。

关键词 胡适之的人生经历简介

上一篇:qq空间怎么设置访问权限?qq空间怎么设置三天可见? 最后一页下一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