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轻于鸿毛重于泰山是哪篇文章?是谁说的?2023-02-24 11:21:40 | 编辑:liyingcui | 来源:上海商报

有关于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是谁说的方面的知识,小编在此整里出来,给大家作为参考,下面就详细的介绍一下关于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是谁说的的相关内容。


(资料图)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出处?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最早出自于《汉书·司马迁传》中的《报任少卿书》:仆之先人,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所畜,流俗之所轻也。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异?而世俗又不能与死节者次比,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何也?素所自树立使然。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仆虽怯弱,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亦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意思是:我的先人,没有获得剖符、丹书的功劳,(所谓剖符、丹书,是古代国君给立了大功的臣子的凭证。剖符,把竹符分作两块,君臣各执一块,上面写着同样的誓言,表示永久信任;丹书,把誓词用朱砂写在铁制的契券上。有这种东西的功臣,其子孙若犯罪,可获赦免。)他们只是掌管文献、史籍、天文、历法一类的事情,近乎占卜、巫师之间的官,就像乐工、优伶一样被畜养着而受到世俗的轻视。假如我伏法被处死,就像九牛身上失去一根毛,同蝼蚁又有什么两样呢?世俗之人是不会把我的死同死于节义的壮士相提并论的,只是认为我智虑穷尽、罪恶极大,自己无法解脱,而终于被杀罢了。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自己的建树本来就被人轻视所造成的。人总是要死的,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却死得比鸿毛还轻,这是因为他们死的意义不同啊。……我现在虽怯懦苟且地活着,但我也懂得死节与苟活的分别。为什么自己甘心受辱呢?奴仆婢妾等人都能下决心自尽,而我为何又如此不得已呢?我这样忍辱偷生,幽禁在污泥浊壤中甘心忍受的原因,就是怕理想不能实现、庸碌无闻地终了一生,而文章著述不能流传后世啊。

评述:在司马迁的人生抉择中,他首先想到的是泰山,泰山早已深深地植根在了他的心中,伴随了他的一生。是的,司马迁早年对泰山的喜爱,再加上先父临终的遗恨,使他对泰山的崇敬之情刻骨铭心。遭到李陵之祸后,他的痛苦心情无以复加,“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每想到这一屈辱,大汗就湿透了衣衫。但他却不断以“重于泰山”来激励自己,忍辱负重,顽强地活下来,终于完成了著述大业。而他所著的《史记》,被称作“无韵之《离骚》,”在我国史学、文学与文化精神史上永远闪烁着光芒。今天,“重于泰山”已被作为崇高的境界引入人生哲学,这种不畏艰难和自强不息的可贵品质,始终在激励着百折不挠、勇于创新的民族气质,强化着凝重深沉、坚忍不拔的泰山精神。

司马迁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含义,快快快?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含义:人总是要死的,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却死得比鸿毛还轻。其中两个或的含义:有的人

人的一生或重于泰山,或轻如鸿毛出自小学哪篇文章?

出自小学六年级课文《为人民服务》。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的利益而死,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的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轻于鸿毛重于泰山是哪篇文章?

出自司马迁《报任安书》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菙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是哪位史学家说的?

出自写史记的司马迁的《报任少卿书》,原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关键词 比泰山还重出自哪句名言

上一篇:微信聊天怎么查看同款表情包来源?如何查找微信表情包添加来源? 最后一页下一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