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世界的泥河湾
【资料图】
——走进泥河湾遗址群(下)
追寻远古印记,赓续历史文脉。地处冀西北的泥河湾遗址群,为现代人类多地起源说提供了翔实的证据材料,对复原古人类的演化模式、重建中华大地先民的演化史、探寻华夏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根基不可或缺。而今,依托泥河湾遗址群创建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已正式挂牌,在进一步加强保护利用传承中,与乡村振兴、文旅融合等碰撞出时代火花,不断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泥河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主题雕塑。河北日报客户端记者 龚正龙摄
与考古高效衔接
高质量创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泥河湾,我们来啦!”7月26日,来自武汉的参观者罗玉娟一家抵达泥河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2022年2月3日,北京2022年冬奥会火炬接力在张家口赛区举行,那一幕深深震撼了她和家人——在泥河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主题雕塑前,奥运火炬开启传递,与人类文明起源之火,实现跨时空对话,向全球观众展现了中华文明的魅力。
“泥河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创建之路,我们摸索了十余年,其意义独特而非凡。”河北省文物局副局长张建勋说,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理念综合考量了考古、保护和利用的关系,兼顾了自然与文化的和谐,是中国大遗址保护实践与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相结合的产物,也是我国大遗址保护利用的新模式、新理念。
2022年底,泥河湾遗址群被正式列入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今年4月18日国际古迹遗址日当天,在湖北武汉举行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现场会上,泥河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被正式授牌。在不断推动文物“活”起来的理念指导下,如何继续深入实施泥河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高标准建设,已成为更具挑战性的新课题。
“持续加大考古科研投入和保护利用力度。”河北省文物局考古处处长贾金标说,这些年的探索表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创建和运行要始终与扎实的考古高效衔接,以考古成果的核心价值为依托进行保护利用。今后,要继续加强与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等国家级科研机构和高校的战略合作,力争尽快将泥河湾遗址群的研究列入“考古中国”等国家层面项目;对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的50多处泥河湾旧石器遗址点进行测绘定位,对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立桩划界,安装标志牌,分批次保护……
“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持久的工作。新的起点上,河北正全力助推泥河湾遗址群主动性课题研究。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加大考古力度,进一步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发展提供学术支撑、价值导向,推动考古研究和成果有效展示和转化。”张建勋说。
建成并投入使用的泥河湾研究中心。 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让考古现场成为“大众课堂”
发挥泥河湾遗址群社教功能
不久前,又一拨青少年走进大田洼乡马圈沟遗址,参与“模拟旧石器考古发掘”公众体验实践活动。在模拟预埋的古人类文化遗址上,有的用手铲轻刮土层,挖出形态各异的石器;有的拿起石块对碰,模仿古人类打制石器;有的挖出火塘,构建古人类用火场景……
“持续加强遗址活化利用,让公众真正走进‘考古第一现场’,感悟深厚的历史文化根脉。”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王法岗说,2022年,国家文物局修订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管理办法》颁布,指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要具有科研和教育等功能,是“具有全国性的示范意义的特定公共文化空间”。这意味着,考古工作者要主动担负起推动遗址“活”起来的重任,让考古走出象牙塔。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主张‘边发掘、边研究、边建设、边展示’,为推动遗产‘活’起来指明了方向。”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张文瑞说,近年来,依托泥河湾遗址群丰富的考古资源和泥河湾研究中心完善的基础设施,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河北省泥河湾文化研究会共同推出“泥河湾旧石器公众考古月”活动。该活动是在河北省科技厅科学普及专项支持下获得立项,已连续举办数年,广受大众好评。
推动泥河湾遗址群“活”起来,树立文化自信,我省文物部门和当地政府也一直在积极推动——
立足遗址特点,不断丰富展示内容。小长梁遗址保持原始风貌,直观呈现泥河湾地层的雄宏壮观;马圈沟遗址以现场展示、保护棚与展板相结合的形式向公众阐释重大价值;石沟遗址现场保存石器、动物化石及地层地貌,让公众现场体验人类祖先的生存和演化环境……
为了更好地阐释和传播泥河湾古人类文化,实施遗址展示阐释工程。邀请权威专家策划编制《泥河湾考古图典》《阳原泥河湾——东方人类从这里走来》等系列科普读物;制作完成《寻梦泥河湾·探访东方人类的故乡》10集微纪录片,通过沉浸式数字影片等创意策划,为青少年研学教育提供趣味展示与交互体验。
“2021年,泥河湾研究中心入选河北省第二批科普示范基地。”王法岗告诉记者,目前持续加强泥河湾教育基地建设,正在积极申报省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还精心设计研学路线和讲座课程,让人们对旧石器考古知识、泥河湾古人类文化和人类演化等科学知识有更形象直观的认识,进一步产生对文化遗产的敬畏之心、爱惜之情。
在泥河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开展公众考古活动。 河北日报客户端记者 龚正龙摄
助力乡村振兴
让泥河湾遗址群更加鲜活起来
泥河湾遗址群的保护利用,始终离不开高标准的规划引领和社会各界的支持——
《泥河湾遗址群保护总体规划纲要》获批公布;省政府连续出台《泥河湾遗址群保护利用方案》《泥河湾东方人类探源工程工作方案》;科技部支持的“以泥河湾盆地为重点的华北早期人类演化与适应研究”于2020年正式立项;泥河湾遗址博物馆项目获得省发改委批准建设,目前博物馆主体即将竣工……
“如今的泥河湾,早已不再是百年前的荒原。”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高星研究员等专家认为,泥河湾遗址群的价值已远超其所代表的第四纪地质、环境与人类演化研究的科学领域,而扩展至不同学科,甚至对现实生活产生着深远影响。
“今年正式挂牌后,吸引了更多中外游客慕名而来。未来,泥河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将成为我们当地文旅融合发展的龙头。”阳原县委书记、河北泥河湾遗址群保护区工委书记郝燕飞说,目前,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正加速推进,当地始终将遗产保护放在首位,统筹推进生态治理、乡村振兴。迄今,已累计使用各级各类资金4亿多元,建起重点遗址保护展示棚,还建起游客服务中心、园区南大门、科普广场、地球生命轴线等遗址公园研究保护利用设施。这些设施将成为集科研、展示、休闲等功能于一身的文化旅游综合体。围绕打造泥河湾文化品牌,已引进专业团队运营泥河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并实施遗址公园餐饮服务等配套项目建设,在农特产品提档升级、特色民宿等方面带动居民就业增收。目前,国家考古遗址公园4A景区景观质量通过评审,将争取两年内建设起泥河湾文化创意实景演出场地。
“不久前,我们正式启动泥河湾申报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工作。”泥河湾遗址群保护区文物与环境保护局原副局长孙永春说,泥河湾堪称中国乃至世界罕见的自然与文化遗产高度融合的复合型遗产地,“我们已聘请专业团队编制申遗工作计划和时间表,争取今年进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早日让泥河湾这一文化品牌走向世界”。(河北日报、河北日报客户端记者 龚正龙)
关注河北日报,了解更多权威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