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历知幸:我以前在银行工作的时候,同事有一个客户,中年男性,搞工程的,熟了以后,挺喜欢和我们聊天的。
他出生于 70 年代的苏北农村,家里穷的叮当响,初中没毕业,就跑到南京来讨生活。
【资料图】
他绘声绘色的描述,他在南京的第一晚,哪有钱住招待所啊,还好天气不是特别冷,家里带来的铺盖卷儿,下面垫上垃圾堆里翻出来的泡沫板和麻袋,往桥洞下面一铺,就是一张床。
十几岁的他,躺在那张床上,展望未来,这辈子最大的梦想就是在南京有一个落脚的地方,然后,有钱讨个老婆,生儿育女。
后来,联系上同村的一个人,这人是干包工头的,他就开始跟着干。
他肯干、能吃苦、虽然话有点多,但是本质上还是个老实本分人,同村的大哥也愿意带他。约摸十年后,同村的大哥拉起了大工程队,他呢,也拉了个队伍,成了个中不溜的工程队,还是跟着大哥混。在此期间,他也结婚了,娶的是同村的妹子,很快就有了孩子。
然后,90 年代末,2000 年初,南京当时遍地开花盖房子,但是有的房子吧,它卖不掉。
为什么卖不掉呢?因为这些房子在当时的南京人看来 —— 我滴个妈唉!你还知道那个地方原先是干嘛滴啊!是农民家滴菜地!你真想滴起来,到那边买房子?我看你头脑不好!
简而言之,当时那边的房子,对像我父母这个年龄的南京人来说 —— 送给我都不要!出门连个公交都没得!怎么上班啊?一到晚上,喝(黑)灯瞎火,鬼影子都没得一个!
开发这些房子的开发商,付不了工程队的款,就和工程队商量,能不能用房子顶欠款?
大部分工程队表示:我才不要呢,卖给谁呀?谁买啊?
等问到他的时候,他琢磨着,父母说过,有地在手上是最安心的,房子不就是地吗?于是,他表示,行吧,那我换房子吧~
然后,这个房子不是一套一套的换哈,当时那个房价,是开发商直接把他领到楼盘,1 栋楼,他按幢选,当然,以他的那个欠款体量,也不可能整幢拿走,就是把自己喜欢的楼层全部挑走,没到十套,也就七八套(我承认我在打下这几个字的时候,我嘴里都在冒酸水……)
然后,没过几年,南京房价开始了第一轮起飞。
然后,我们再聊聊他的老婆,非常非常能吃苦的一个女人,就算当年他已经做到中等的工程队,她老婆完全可以在家稍微放松一下,他老婆依然坚持到工地烧饭。并且,在他老婆的主持之下,他们工程队的伙食一直是偏上。他老婆的理念是,省钱也不能从人家嘴巴里抠,是要干体力活的。
然后,我觉得他老婆最牛逼的地方在哪里呢?哪怕股票基金最热的时候。他老婆依然碰都不碰,并且不许她老公碰。只要有钱,就换成地,住宅,商铺写字楼,能买什么买什么。
很励志的一对夫妻对吧?但是,在子女教育上,一言难尽、无话可说、尊重祝福…… 几个小朋友被养得吧,比小斯的前妻肯定是要好一点,但是吧……
咋说呢?就是旁人看到这家的小朋友都会感慨一件事儿,家里也不是没钱,就不能在孩子身上花点心思吗?
花了,只是没花在教育上,全花在娇生惯养上了…… 至于夫妻俩,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非常讲道理,不过讲的是他们自己的那套道理,简称为他们逻辑自洽,并认为是普世真理 —— 错的是这个世界、错的永远是别人、我家孩子永远是对的~
包括我同事感慨,在孩子长大成人前,要是再不严加管束,他们家这份偌大的家业,有点点点点儿危险……
怎么说呢?如果你在银行工作过一段时间,接触的样本够多,你可能会感慨:为什么这个人会发财?Ta 不讲道理也就算了,Ta 连一点逻辑都没有!Ta 怎么会相信这个?我怎么感觉 Ta 分分钟就要被人骗到倾家荡产?
但是看的再多一点,你就会发现答案:时也,命也。
在时也,命也面前,个人的努力不值一提。
当然,我没有任何说个人努力不重要的意思,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勤奋和努力是唯一我们能够提升的途径。但是,在时代洪流、地产红利、互联网风口面前,个人努力,确实不太够看,并且能让人原地飞升的概率,和前几个相比,更不够看。
最后,为什么富家子弟也会出神奇物种,有一句古话说得好 —— 富不过三代…